【文化】从近代贵州天主教堂看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

来源:     时间:2024-10-12 17:43:41     【字体:
 

    近代贵州天主教堂建筑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相对特殊的形态。现今贵州省内留存的众多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不但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天主教中国化的历程。

    早期的贵州天主教堂建筑直接沿用当地民居建筑形式。例如,清道光七年(1850)修建的贵阳第一座天主教堂,主入口立面是封火山墙样式,正门是石梁支撑的平开门,采用木格窗,其建筑形制与贵阳当地民居完全相同,区别仅仅在于将大门开在山墙上。(《贵阳市志·宗教志》)

    其后的天主教堂建筑开始逐渐融入西方教堂建筑元素,主要表现是:平面视图为西方传统的十字架图案,在建筑装饰上采用一些西方装饰元素。例如,清同治四年(1865)修建的镇宁城关镇天主教堂,主入口立面为硬山山墙,有三道正门,但是门头上都装饰有西方的哥特式尖券。不过,很多天主教堂,无论是形制还是装饰,仍然以中式风格为主。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呈现出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堂建筑风格。

    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在外在形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主立面的设计上。主立面是建筑物正门或主要通道所在的一面,因此是教堂建筑外观表现的核心。这些教堂的主立面通常采用中国传统的牌楼形制。例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铜仁石阡天主堂,主立面牌楼为庑殿顶四柱三间九楼样式,屋顶翼角向上反翘,檐下出挑,绘满了山水花鸟。整个主立面通过飞檐翘角、青瓦白墙的点缀,显得典雅温润,为教堂增添了特殊的韵味。这种牌楼造型源于当时贵州的汉族祠堂、会馆建筑,只是尺度和局部的造型不同。

    很多天主教堂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平面布局,注重群体布局、单体围合。与西式教堂以中心广场作为建筑群体的核心不同,这些教堂通常使用封闭的院落空间取代了开放的广场空间。当然,这种院落式布局与当地民居也有一定的区别,并非单一的居住功能,其功能更加广泛。例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遵义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采用当地民居的布局形式,强调庭院空间,营造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所注重的内在的自然生态。在设计中,教堂附属建筑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一组平房建筑全部采用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由中式长廊连接,围绕在教堂周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

    此外,钟楼作为天主教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也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楼阁形式。例如,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7)的安顺天主堂的钟楼就是楼阁式建筑,有木梯沿级而上。

    除了外在形制,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的装饰艺术也值得注意,这些细节化的建筑元素生动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文化。这突出表现在对于教堂牌楼的装饰上,通常采用民族化的装饰艺术手法,大量运用匾额、楹联等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段等。例如,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贵阳北天主堂,由于教堂主立面牌坊的照片曾印在法国的明信片上在全世界发行而广为人知。贵阳北天主堂堪称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的代表性建筑,在建筑装饰上尤具特色:主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牌楼式样,正中为中式屋顶,屋脊上布满花鸟,还有精美的吻兽泥塑,正脊上有对称的两条泥塑游龙含着祥云,飞檐上装饰有鳌鱼、宝瓶等,这些都是当地民居最常见的建筑构件;主立面的正面装饰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彩色浮雕,内容为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使用当地民居装饰中常用的蓝色;牌楼下面有三道朱红色的大门,两侧都有中国传统的石刻对联和横额,以楷体书写,书法遒劲,刻工精细。

    此外,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在建筑材料上大多取材于当地,以砖、木、瓦为主,以青石为柱础,清水砖砌墙、石灰抹面;在建筑技术方面也采用当地传统的营造技术,教堂主体大多采用木柱、架梁结构。例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黄平旧州天主堂,房墙都是古方砖修建,且横竖相间排列,十分美观。教堂内结构独特,中部五处为尖塔型结构,形状如同4把张开的“巨伞”,用6根大柱顶住屋顶的横梁,设计极为巧妙。

    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教堂建筑风格。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就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堂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遗存不但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同时也为教堂建筑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