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建筑特点

来源:     时间:2016-11-12 18:37:05     【字体:
 

        在西方建筑史中,天主教的教堂建筑始终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庞大的建筑系统无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许多世纪以来,它以独特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基督宗教的教堂建筑文化。

        由于早期的天主教会遭到罗马帝国的迫害,追随耶稣基督的人们被迫从地面转入地下窟室,在长达300年之久的黑暗中秘密举行宗教仪式。在窟室内,当时的人们多以壁画的形式来装饰。虽然狭小空间局限着艺术作品的规划,装饰也较简单粗糙,却不失它的隐喻象征。在“卡塔崆比”不到两公里长的地下窟壁上可看到,牧羊人代表基督,羔羊则象征信徒,斑鸠隐喻圣神,孔雀比喻永恒,船是教会,心脏是爱,碇是希望,锤是信念等。这些艺术品成了后来教堂建筑的借鉴。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发表著名的“米兰赦令”,成为教会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不同类型的教堂建筑迅速耸立起来。教堂建筑的发展可概括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公元4世纪到16世纪的拜占廷建筑;公元9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罗马风格与歌特式建筑;15世纪到19世纪的巴罗克与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特点大体分为:巴西利卡建筑、歌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

        天主教教会的建筑构成了西方宗教建筑的主体,起初是指“巴西利卡建筑”。这与拜占廷的建筑是相关联的,拜占廷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地,而拜占廷建筑承袭了罗马帝国建筑风格,所以早期的教堂形式都采用古罗马流行的多功能厅式样。这种建筑为长方形,从外部上看朴素无华。它的建筑特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圣伯多禄老教堂(公元33—1506年,后被毁,现在所见的是1506年—1662年建造的)、圣十字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圣加仑教堂等都属巴西利卡建筑。这种建筑形式被人们称为早期的基督宗教建筑。

        到中世纪,“罗马式建筑”最具代表性。因其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顶结构,具有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故称罗马建筑。由于天主教建筑与罗马式建筑不断普及,因而构成了西欧宗教的主要建筑形式,即集中发展了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拉丁十字。它的特点是,轮廓富有变化,而且墩柱以圆柱形为特征,把教堂平面建构为十字架格局,主堂与廊的交叉部分为穹窿覆顶,支撑着整个建筑,与辅助勒拱结合,使内部空间显得很宽广。成为后来天主教教堂建筑严格遵守的建筑形式。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座堂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比萨教堂建于1063至1092年间,采用了“拉丁十字”的建筑样式,长95米,有68根科林斯式柱子,中庭的列柱支撑着木构屋顶。我国上海的佘山圣母大殿也是罗马式建筑,1947年被封为乙级大殿,是东南亚的第一大殿。罗马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遵循了教会“坚固耐用、便利实用、美丽悦目”的建筑要求。

        歌特式教堂为天主教建筑文化提供了建筑艺术所呈现出的高超技术,突出表现了坚韧的宗教信念。这种建筑形式分布地区非常广泛,成为欧洲悠久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丰富遗产。这一建筑基本上具备着三个特点:以肋架为拱顶承重构件,重力传递明确;采用独立的飞扶壁,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结构;使用尖券调节起券角度,达到同一高度,减少侧推力,有向上的态势。从外部就可看出它高而尖的顶,有“基督复活的象征”之说。歌特式教堂的建筑,起初出现在法国的北部,很快,它的建筑理念传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意大利。如意大利的米兰主教座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我国上海的徐家汇主教座堂,都是典型的歌特式教堂建筑。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堂建筑,都以“目的是服务于神圣的礼仪形式”为前提,外部虽然朴素无华,但内部装饰上都较注重它的和谐美。有的用彩色大理石板铺粘图案;有的墙面上还有被称为马赛克的半透明的彩色玻璃镶嵌的壁画;有的壁画是以蓝色或金色做底,在玻璃上的马赛克图画则用金箔镶边;绘画上主要表现《圣经》故事当中的情景或人物,如《耶稣圣诞》、《殉道烈士》、《基督被钉十字架上》、《迎接基督再临宝座》等。此外,建筑的内部有大量的石雕和装饰雕塑,雕刻形式多为浅浮雕和透雕,有工艺美术、象牙雕刻、宝石镶嵌、金属雕刻,或在门楣、柱头,或在发券、拱角等处。

        教堂内部的色彩装饰异彩纷呈,红色斑岩和蛇纹大理石覆盖着柱身和柱头。当外面的阳光照射进来时,光柱投射在熠熠发光的镶嵌画上,使教堂的飞扶壁、拱顶、半穹窿等结构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效果,五彩缤纷的光柱如万花筒般呈现出绮丽的光芒。

        天主教建筑文化构成了西方世界历史上艺术创作的主体,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经典建筑或巴罗克的新古典风格中,依然能看到天主教建筑旧式赋新的艺术探索。这不仅反映了基督宗教辉煌的历史,也反映了当代的天主教建筑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