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丝绸之路佛教图像谱系研究——以北朝莲花手观世音像的来源与传播为例

来源:     时间:2025-03-20 14:36:57     【字体:
 

    莲花手观世音是最古老的观世音形象,起源于公元2世纪的古印度,其造像以手持长茎莲蕾为标志。在中国,莲花手观世音像也是最早出现的观世音像样式。在北魏中晚期,河北、山东地区开始出现并流行手持长茎莲蕾的金铜菩萨像,其中纪年最早的一尊,是皇兴四年(470)王钟造观音立像,发愿文为:皇兴四年七月九日,王钟夫妻为亡父母造观世音像一躯,愿令亡父母常与观世音菩萨共生一处。铭文中就明确记录了这是观世音菩萨。北魏时期的莲花手观世音造像延续了七十余年,直至东魏晚期仍有零星存在。现存莲花手观世音像共有40余例,均为金铜材质。或许是因为材质贵重、制作精美、易于收藏等原因才幸存至今,推想当时应该也有石质或者其他材质和形式的造像,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

    关于莲花手观世音像的图像传入中国的路径,一直未有详尽的解释。图像最早出现的地区是北魏时期的河北、山东等地,而同时期或更早时期,在克孜尔、河西、洛阳、关中等地都没有发现此类型的造像,这显然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佛教图像的传播路径不同,再结合造像风格、分布地区,以及北魏时期的佛教交流情况,莲花手观世音造像应该是通过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一、莲花手观世音图像的

类型与区域特征

 

    莲花手观世音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观世音菩萨像,仅在河北和山东两地发现,集中出现于北魏中晚期孝文太和年间(477-499)至宣武正始年间(504-508)。这些造像的右手都持长茎莲蕾,这是莲花手观世音的标志,具有明确的辨识意义;根据左手持物,可以分为握帔帛、持瓶两种类型。

    握帔帛的莲花手观世音像,多数右手持长茎莲蕾、左手握帔帛(少数两手持物相反)。目前有13例确定为河北、山东地区出土,大多在河北,集中于定州、瀛洲西北地区(今石家庄、保定附近)。时间早至皇兴四年(470),晚至东魏兴和三年(541)。山东地区目前仅有1例,为熙平元年(517)赵仇保造像,出土地为鄃县,当时属济州平原郡(今聊城附近),与相州(今河北南部地区)临界,不可避免受到河北造像的影响。此外,石家庄灵寿县、正定县还出土了3例双面莲花手观世音像,包括太和十二年(488)韩周陀造像、正始元年(504)韩愿造像、天平二年(535)韩世保造像。这些造像正面主尊像右手持长茎莲蕾、左手握帔帛;背面为浅浮雕,或持瓶或握帔帛,形象则与正面主尊像完全一致。双面莲花手观世音像集中出现在灵寿县,说明这种造像风格已经成为当地的造像特色,而且延续了四十余年(488-535)。从地域分布以及延续时间而言,握帔帛的莲花手观世音像可以称作是河北风格

    持瓶的莲花手观世音像,均为右手持长茎莲蕾、左手持瓶,目前有16例纪年明确。其中,山东的莲花手观世音像基本都是持瓶,主要集中于青州乐陵郡(今滨州博兴)及附近,如太和二年(478)落陵委造像、正始二年(505)朱德元造像等。而河北的持瓶莲花手观世音像主要集中于相州邺县(今邯郸邺城),如武泰元年(528)邓法念为六个儿女造的6件造像。河北中部亦有零星分布。

    从上述两种莲花手观世音像的遗存状况来看,山东地区主要集中于古代青州地区,约在太和二年至正始二年(478-505);而河北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二、莲花手观世音图像来源

 

    从现存的莲花手观世音像的造型来看,与古印度莲花手观世音像十分接近,应该是直接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古印度,持长茎莲蕾的观世音形象可追溯到早期安达罗时期的始凿于公元1世纪末到2世纪初的卡尔利石窟。卡尔利石窟中有多尊持长茎莲蕾的立姿菩萨像,立于莲花台上,一手持拂尘,一手持长茎莲蕾,莲蕾从莲座上伸出;公元2世纪初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的观世音像,其图像特征也是手持莲花;而到5世纪末笈多艺术风格的观世音立像,也是手持从底座上生长出的长茎莲花。显然,这些古印度的菩萨像为中国的莲花手观世音像提供了成熟的原本。

    不过,北魏时期的莲花手观世音菩萨像与古印度的造像已经有所区别。一是手执的为长茎莲蕾,为花苞形,也就是未敷的莲花,寓意众生本具佛性,但未显露;而古印度的莲花手观世音像手持的都是盛开的莲花,也就是开敷的莲花,这在佛教典籍中专称为芬陀利,有特殊的表征意义,寓意众生佛性的显现。二是手执的为中国绘画中常见的折枝莲花;而古印度的莲花手菩萨手持的莲花大多是从脚下生长出来,升至齐肩高的位置。两者图像不同,既体现了中印佛教所强调的思想重点有所差异,也体现了中印佛教艺术审美上的差异。这也是佛教艺术传入之后必然经历的中国化过程。

5世纪北魏铜鎏金莲花手观音立像

 

三、莲花手观世音图像的

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路径

 

    目前学界认为,佛教图像主要是通过西域,经由陆上丝绸之路而影响中原地区,这一推断都由沿线地区现存的造像得以证实。但是,北魏时期山东、河北地区出现的莲花手观世音像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佛教图像的传播路径不同,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并无相关的实物例证。

    北魏时期的莲花手观世音像,仅在山东西北部和河北中部地区出现,其他地区未见,且在5世纪中后期突然出现且数量骤增。从地理位置而言,莲花手观世音像分布在山东古青州、齐州,以及河北古定州、冀州与瀛洲地区。相对而言,莲花手菩萨在山东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在古青州地区,而河北地区较分散,在定州、冀州、相州、瀛洲等地,而这些地区在当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入点,尤其是古青州地区,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当时在海路上与东南沿海相通,古印度的笈多艺术很多就是通过古青州地区传入,因此古青州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区域之一,目前出土了很多造型精美、风格独特的佛教造像。由此而言,莲花手观世音像通过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也是很自然的。实际上,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地点——江苏盱眙出土的西晋太康九年(288)的佛教画像砖,正面模印三尊造像,结跏趺坐,头部带项光,左右各有两个花蕾,也就是在尊像的肩部有一束莲花升起,这种图像显然源自古印度,只是铭文中并未记录其为观世音菩萨像,而且这一类图像也没有广泛传播,无其他考古遗物的例证,因此无法确定是否为莲花手观世音。但是这也说明很多佛教图像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并且对不同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局限于古青州一地。

    莲花手观世音像的传入,与当时的西行求法或入华传法的僧人有关。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就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途径。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佛教由印度半岛传入我国沿海的山东、江苏等省进而传入中原,在早期的佛教传播中,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就是取道海上丝绸之路。整理公元470年左右及之前东来高僧以及西行高僧的路线,很多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例如,昙摩耶舍、佛驮跋陀罗、竺难提、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畺良耶舍等;法显、智严、僧猛、昙朗等则是由陆路西行,再由海路回国。这些僧人携带的佛教图像,对于当时的佛教造像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佛教造像样式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东晋义熙八年(472),法显取经回国,从海上丝绸之路返抵青州,青州长广郡太守敬信佛教,迎接经像归至郡治,留法显一冬一夏。而法显所奉佛像,就是当时古印度流行的笈多风格的佛教经像,这些必然都会对当地的佛教造像产生影响。

    因此,北魏时期莲花手观世音像出现在河北、山东,与当时由海上丝绸之路往返的僧人有关。佛教图像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是通过西域再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影响中原地区之外的又一条路线,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作者分别为南京艺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