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俭戒奢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各宗教而言,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维系宗教健康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全国性宗教团体在第十九次联席会议上联合发出了《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呼吁各宗教自觉践行崇俭戒奢思想,共同维护好宗教界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本文具体以佛教为例,阐述了崇俭戒奢思想对佛教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崇俭戒奢思想
有助于维护佛教
健康发展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历经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逐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然而,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分膨胀,导致了与古代王权的冲突,进而引发了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给佛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我们看到了崇俭戒奢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佛教的过分发展和其对资源的巨大占用,对古代封建国家的统治产生了不利影响。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在王权的支持下享有免征赋税、赏赐田地、蓄养奴仆、佃 农,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大规模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且僧人有免服兵役,徭役甚至免轻罪等特权,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王权阶层的强烈不满,再加上部分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 终于使这种矛盾在激烈的时刻以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佛教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过度的财富集中和特权享受却使得佛教与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崇俭戒奢不仅成为佛教保持自身纯洁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二、《百丈清规》:
崇俭戒奢思想的
生动体现
晚唐会昌法难之前,佛教繁荣昌盛,八大宗派均有传承和发展。法难之后,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唐密)、律宗迅速式微,有的几近消亡。禅宗凭借其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经济基础,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这与《百丈清规》为禅宗制定的独立自主并严格自我约束的组织制度,崇俭戒奢、不依外力而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中唐时期,马祖道一始创丛林,倡导一种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其门徒散居南方偏僻山林,各自创建丛林,聚徒授禅,自给自足。而怀海师从马祖六年,其门风宗意,多有承继。怀海创制《百丈清规》正是对其师创建丛林的继承与发展。《百丈清规》使禅宗从与其他寺院混居状态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主的僧团建制,确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请法。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自产自足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僧人不事生产,依靠经营工商业、出租土地和帝王权贵封赐、信众捐赠的状况。禅宗寺院一面开垦山林、开辟农田,勤俭生产;一面严守戒律,加强自我约束,真参实学。这一变革不仅使禅宗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也使佛教经济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山林农村,极大地增强了禅宗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这种崇俭戒奢的生活方式不仅使禅宗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更在精神上保持了纯洁和自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百丈清规》的出现无疑是佛教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标志着禅宗的正式独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同时,它也是崇俭戒奢思想在佛教中的重要体现。
三、崇俭戒奢思想
对当代佛教的
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奢华浪费之风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崇俭戒奢的佛教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这本身就是佛门所倡导的家风,与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佛教界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教、崇俭戒奢,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切实解决影响佛教健康传承突出问题,推动佛教沿着中国化方向行稳致远。
首先,佛教界应深入学习并传承崇俭戒奢的理念。这包括对崇俭戒奢的传统教义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入日常修行和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增强佛教徒对崇俭戒奢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内在的动力去实践这一理念。
其次,佛教界应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确保教风纯正。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教规制度,加强佛教活动场所的内部管理,防止奢靡无度的现象发生。同时,对于违反崇俭戒奢原则的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以维护佛教界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第三,佛教界应积极倡导和实践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宗教活动中,都应秉持节俭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例如,在举办宗教活动时,可以简化仪式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消耗;在日常生活方面,佛教徒也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最后,佛教界还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崇俭戒奢理念的普及和实践,提高公众对崇俭戒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在节能减排、环保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佛教界践行崇俭戒奢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佛教教义教规中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意义”课题的阶段成果)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