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祠堂背后的兴业富民故事

来源:     时间:2024-12-04 14:30:22     【字体:
 

说起祠堂,你会想到什么?

庄严崇高?祭拜祖先?供奉先贤?

在贵州遵义尚嵇镇,

百姓自发为一位地方官员修建了祠堂。

这个人叫陈玉壂

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在遵义为官。

在此地为官六年间,他做了些什么?为何令百姓如此崇敬?

陈公祠位于尚嵇镇的中心,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为了纪念乾隆年间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陈玉壂从山东引种柞蚕、教民养织、三次往返终获成功。(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1 引蚕入黔惠百姓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流官管理。

乾隆时期,朝廷提出慎选苗疆守令,特别强调要选拔亲民之官

在这一政策下,贵州涌现了一批贤官能吏,时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任命陈玉壂为遵义知府。到任后,他巡视四乡,见青冈、槲树满山遍野。便想到,在他的家乡山东历城,百姓早已用槲树养蚕,但遵义的民众却不知道槲树还有这样的价值,只是将其用于卖材或烧炭取暖。

槲树的幼叶可饲养柞蚕。(图片来源:植物智)

 

为何不用槲树叶养蚕富民呢?说干就干!

1739年冬,陈玉壂派人远赴山东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传授养蚕之法。

陈玉壂虽为此做了万全的准备,但他还是低估了路途的艰辛和购种的风险。

当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返程至湖南省境内的沅江时,南方已进入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蛾,蚕种报废。

1741年冬,陈玉壂再次派人去山东购买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务必赶回遵义。这一次,蚕种被顺利采购回来。

1742年春,陈玉壂将所购蚕种分给遵义署府附近的百姓放养,春茧养殖获得成功后,他传令辖区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放、养、缫、织的柞蚕养殖和缫丝纺织之法。

玉壂不仅免费给村民发放从山东引进的织机,还提供资金补助,他本人更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

陈公祠中陈列着复原的纺织机。(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遵义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养蚕大军。但因遵义地方秋季天气炎热,幼蚕经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此次引种又失败了。

1742年,陈玉壂第三次派人采购蚕种,并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义教百姓放养柞蚕和织绸。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养蚕终于成功了。

1743年秋,遵义全境蚕业大丰收,收茧800万枚。

陈公祠中展出的各式蚕茧。(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乾隆八年(1743年),陈玉壂任期结束。民众听闻他即将离任,泣不成声,甚至有人一路远送直至贵州边界。

后来,遵义郡人感其德,为立专祠祀之。史料记载,乡绅张书田、李镳二人领衔募款,去江南三大名胜之地,潜心绘图,请来四川古建筑匠人,乡人献工,历时一年修建陈公祠。

遵义百姓也将他们对陈玉壂的感恩化作民歌和诗文,口口相传:

 

家家门前种青杠,家家虔拜马头娘。

小姑络丝大姑织,蚕事忙于农事忙。

 

六月十五赛蚕神,当年太守济南陈。

做官何事不做好,儿千女万尽曾孙。

 

泰山神秀娄山雄,柞树人生两地同。

蠕蠕南来欣殖种,黔人怀德祀陈公。

 

陈公祠内蚕政永思牌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 蚕业兴盛促发展

 

在明朝以前,遵义地区主要以农耕为主业。至明朝成化年间,才开始有生铁冶炼活动。

自陈玉壂自山东引进蚕种、织机和丝绸织造技术开始,遵义丝织业大兴,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养蚕大获成功,陈玉壂以优惠价格收购全部蚕茧,其中除部分用作缫丝织绸外,其余的用来扩大养殖范围。

对于这番景象,《遵义府志》中描述,当地纺织机之声四邻相闻,槲树成林。邻居见面聊的都是春丝、秋丝的产量和自家子弟的纺织技术。

陈玉壂主政遵义期间,命人在城南郊修建丝织作坊,由技师指导缫丝织绸,开发生产出府绸、毛绸、双丝绸、单丝绸等多个品种。

陈公祠内保存完好的多种丝料。(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自此,遵义放养山蚕和缫丝纺织之风大盛,生产出的遵绸竟与吴绫、蜀锦、杭纺等产品争价于中州,远销西域和南洋。

遵义蚕桑业态、规模、产出、丝绸的花色品种在国内均享盛名。

遵义蚕丝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此后二百余年间遵义老百姓的必营之业。丝织业成为遵义的百业之首,年贸易额高达500万两白银,一跃成为贵州全省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

养蚕技术很快由遵义向周边推广和传播。《黔南识略》中记载,贵阳、遵义、思州、兴义、镇远等府属都有一定规模的蚕桑业。

十数年间,贵州蚕桑已初具规模,丝绸不但基本满足本省需要,还行销省外,结束了贵州不知蚕桑之利的历史。之后,遵义的养蚕缫丝技术还传到临近的安平和四川綦江等地。

陈公祠内展示的丝绸工艺品。(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3  兴业富民计长远

 

柞蚕养殖和缫丝防治技术在西南地区的成功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闭塞与落后。

遵义纺织业发展吸引了大量陕西、山西、福建、广东等外地商家和移民。《黔记》中记载遵义蚕事最勤,其丝行楚、蜀、闽、浙、滇诸省……广东程乡茧亦遵义丝也

丝织业在遵义及西南地区的兴起、传播和扩散,不仅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还有力推进了全国经济一体化,加速了西南地区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步伐,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构建的基础。

直至今日,黔东南的桑蚕业仍在蓬勃发展。(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遵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大一统国家的构建与发展,并非仅限于疆域和政治,增进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也尤为重要。

贵州遵义主城区城市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代对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后,以陈玉壂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大力推广发展实业,促进富民产业的发展,对于加速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夯实大一统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李玉平,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