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初四僧的禅画艺术

来源:     时间:2024-04-10 14:00:56     【字体:
 

    【编者按】根据“介绍宗教文化知识”的办刊职责,《中国宗教》杂志一直设有“文化”栏目,陆续刊登宗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即日起,“微言宗教”公众号将陆续转发,以飨读者。

清初四僧的禅画艺术

张子鹏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从唐代王维首开禅画先河,到唐末贯休、宋代梁楷,禅画已经达到极高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四僧,更是通过简远笔墨将禅画推向高峰。

    清初四僧,是指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弘仁(1610—约1663)、髡残(石溪,1612—约 1692)、八大山人(朱耷,约1624—1705)和石涛(1641—约1718)。四僧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王朝交替的动荡时期,他们都是明朝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为明代皇室后裔),明亡后,他们纷纷遁入空门,因此被称为 “四僧”。清初四僧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实际上,清初四僧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绘画流派,后世的画史将之称为“四僧”,首先是因为他们相似的身份背景,其次是因为他们的书画艺术不但独具特点,同时又有共同的艺术主张,希望“借古开今,自辟蹊径”,致力于打破传统束缚,强调独抒性灵,追求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四僧由此开画坛新风,不但振兴了当时的画坛,更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拓展了广深的空间,在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乃至近现代画家的影响极大,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影响。

    清初四僧都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弘仁个性“少具孤性,不屑时宜”,绘画取法于元末明初倪瓒的比较多,他多年游历黄山、武夷山,注重“师法自然”,自谓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其画高简幽疏,画风冷峻、凄清,有一种来自自然山川的清新气息,与禅宗空净寂寥的意境相呼应。弘仁的画构图简洁,有时如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 组合,但是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呼应关系却十分巧妙,其《天都峰图》的画面布局就是典型的例子。

    髡残“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中度过,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他的绘画取法于元代黄公望、王蒙,喜欢用“渴笔”“秃毫”作画,风格苍劲、凝重,在用墨上浓淡墨色并举,有一种苍茫浑厚之美。

    八大山人的绘画手法主要得益于明代的董其昌,特别是画面布局、落墨之法,但他的艺术趣味与董其昌不同,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意境、题材,以至书法用印等方面都处处显出禅风意趣,其中也不乏诙谐幽默的趣味。八大山人的绘画冷峭、高逸、简略,孤独而又寂寞的内心感受在其画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奔放雄健,在用笔、落墨上自由、大胆,格法多变,其绘画以“不拘于法”而著称。与当时正统画家大多使用枯笔不同,他较多使用“湿笔”,其作品往往给人带来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石涛摹古的画作不多,主要是写实的作品,他画了很多黄山的图景,《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此外,石涛留下来很多山水画的创作手记,是为《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中对于绘画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包含很多禅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画论著作之一,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石涛尤其被很多现代画家所推崇:张大千的山水画主要效仿石涛;傅抱石就是因为读到《画语录》后而改名为“抱石”;齐白石在《大涤子画像》题诗云“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吴冠中更是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清初四僧的艺术风格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其艺术主张却有共通之处,代表了与当时正统画家不同的风格,而这也正是中国绘画史将四人并称的原因。

    四僧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文人画传统的高峰。文人画发展到明末,开始突显出程式化的问题,不重视所表现的内容,只重视承传临摹的功夫,因此“摹古”“泥古”的画风盛行。这些画家固然在笔墨技巧上都极为成熟,也有很高的艺术格调,但客观上加大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而四僧“师传统而不为所缚、学古人仍自有见解”,对当时的绘画艺术形成了创新突破。

    一是清初四僧在艺术上反对摹古,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竭力发挥创造性,其作品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例如,石涛在论绘画的“变化”时,以“惟借古以开今”的精神,宣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强调“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苦瓜和尚画语录》)二是清初四僧倾向于表现、描绘自己亲眼看到的山川、河流、树木、云水的世界,喜欢表达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因此他们重视写生,强调“师法造化”。例如,髡残云:“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穷源,方能造意。”(题《四季山水册》)石涛云:“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章》)三是清初四僧注重使用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内心感受。例如,八大山人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而这样的形象正是其内心的写照。

    清初四僧的艺术主张在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 有着理论的表达。石涛提出 “一画论”,主张用“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作为创作指导,以自然造化为师,对自然现象要用心体会,对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搜尽奇峰打草稿”,升华为艺术的境界,臻于“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的境界。

    清初四僧秉持“自觉说”的创作思想,以极具个性的风格、简略的形式、生动的笔墨来表达禅意,用自然山水呈现心性解脱的禅境,将禅意与绘画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禅画风格。

    例如,髡残的禅修精深,曾受到当时禅宗大德的赞许。髡残云:“禅者笑余曰:‘师亦未忘境耶?’余曰:‘汝未识境在西方,以七宝庄严,我却嫌其太富贵气。我此间草木土石却有别致,故未尝愿往生焉。他日阿弥陀佛来生此土,未可知也。’禅者笑退。”(题《物外田园书画册》)画家所要表现的不仅是自然山水,更是“心境一如”的修行境界。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描绘对象少,《安晚图册》中,有的一幅画就只有单独的一条鱼、一只鸟、一朵花、一个果等,耐人寻味;笔墨少,往往是寥寥几笔、一挥而就,《传綮写生册》中,勾画简单,或是一枝挺立、一花独放,或是一叶成眠、一鸟孤栖,充满了浓浓的禅意。

    清初四僧代表了正统画家之外的另一种类型的画家。他们是一些行脚僧人,云游天下,通禅机、有哲思,让内心感受和双眼所看到的自然世界之间产生了一种呼应和对话。他们的绘画作品,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蔚为清流的艺术大观。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