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时间:2024-03-14 16:00:22     【字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民族报特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传承中华文明 讲好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编者

▲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委员——

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此,我建议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加强跨部门协作机制,拓宽沟通渠道,从多角度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历史、考古、艺术、建筑、测绘、生物、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应用,应推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遗产动态监测、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文物病害监测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近年来,各类网络平台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对文物工作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加强网络平台涉及文物违法犯罪类内容的监管,对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意义重大,也是营造良好保护文物社会氛围的一项重要举措。网信、文物、公安、市场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加强对网络平台涉及文物违法犯罪、涉文物安全类相关内容的监管、整治和监督等,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委员——

加快古籍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

    从2007年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从全国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员的学历和学科背景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古籍鉴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培养难度大。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章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工作人员在修复古籍。 陈红彦供图

    古籍有三种价值属性,即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因此应基于这三个属性构建我国古籍保护体系。基于文物价值,针对古籍实体开展原生性保护;基于文献资料价值,进行再生性保护;基于艺术价值,加强古籍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籍的版刻工艺、装帧艺术、修复技法、鉴定鉴赏是我国古代书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雕版、修复、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已列入非遗抢救的范畴,鉴定人员仍严重匮乏。可喜的是,修复、鉴定工作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得到交互发展,但总体上,古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建议提升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水平、灵活用人机制,在学校教育阶段,整合学科设置,根据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三个属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让民间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人尽其才;建立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总之,以各种方式加快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确保我国古籍事业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代表——

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文博人,我始终把“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增进文化自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参加传统村落调研,参与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先后撰写了《赓续老区革命传统,着力打造红色公园》《用好张富清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名片》《来凤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关于仙佛寺石窟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的建议》等建议,努力当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行不止的精神支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弘扬,是文博人的三大历史使命。首先是保护,这是基础;研究是工作的重点;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传承、弘扬。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带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这里是湘鄂川黔、湘鄂西革命老区,有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有五里坪革命旧址、大村会议旧址等16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这里还有长江中游唐代摩崖石窟仙佛寺石窟,有彭家寨、大水井古建筑群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一件文物都述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过去一年来,来凤县民族博物馆以文物为载体,利用时令节气和重大节日,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新春寻宝 我在博物馆画文物”等活动。我们把展厅打造成广大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讲述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先进事迹,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阵地,深入挖掘本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布展陈列,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党史学习教育、县域旅游发展方面的作用。

    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代表——

以科研之力增强博物馆内生动力

    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一万余件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的珍贵生物化石及标本,是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一个缩影。从业17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古生物研究,用专业所长赋予馆陈数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以新生。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举办研学活动。 郭进供图

    目前,国内博物馆新开馆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需要各博物馆向内求发展,探索“自食其力”的渠道,激活“造血”功能。为了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我带领团队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通过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等方式,让化石“活”起来;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引进AR智能体感互动设备及8K天文数字球幕剧院等方式,在探索博物馆“自食其力”渠道的同时,促进科研向科普转化。

    打造青少年精品研学旅游课程,是文博机构实现从科研向科普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青少年来到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了解5亿多年的生命演变,到教学场地亲自动手挖化石,在显微镜下学习修复化石,乐趣十足又很有收获。因此,我建议加强对博物馆科普教育职能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满足青少年认识科学、探索未知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的展览与知识普及手段不再能满足人民对博物馆的多样化需求。加强科研是博物馆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基层博物馆由于受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待遇、职称等因素限制,面临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现实困难。为破解人才掣肘,我建议打破传统的职称评聘比例,加大基层博物馆高级职称的比例,畅通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和上升通道。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职能。

    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卓娅·巴合提代表——

用文物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20处。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阿勒泰地区历史文物的重要文化窗口。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野外文物保护、藏品研究,同时参与展览讲解。

    近年来,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和专业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新疆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面对文物点多面广、人员不足这一现实,除了加强各级安全责任落实外,更重要的是运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文物安全的管理效能。因此,我建议增强对岩画类石质文物、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阵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博物馆起着展示、传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保护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发挥基层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要进一步夯实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宣传阵地之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作为基层文博工作者,应当时刻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尽己之力,研究、阐释每一件馆藏文物,向社会公众传递科学、正确、权威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文物背后故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更加立体、生动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来源:国家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