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吉林全面振兴涌新潮

来源:     时间:2023-07-25 09:59:51     【字体:
 

《人民日报》2023年7月24日 12版

2022年12月9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等1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郭厚泽摄(新华社发)

  查干湖景区内,渔场职工向游客表演网收鱼跃的场景。贾宏光摄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发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行驶在试验线路上。杨 旸摄

  引子

  时速350公里,跑出吉林高质量发展新速度——一日千里的高铁纵横驰骋在祖国大江南北,其中约40%产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距地579公里,见证吉林营商环境新高度——创立仅8年多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射卫星130颗,自主研发运营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井深7018米,标注吉林科技自立自强新深度——吉林大学承担主要研发任务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最深纪录;

  “红旗”再度崛起,“解放”持续远航……行走吉林,满眼都是老工业基地的新气象。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蓄积发展新动能,吉林奋进在全面振兴新路上。

  新担当:牢记“国之大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清风细雨催新芽。走在田埂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心情格外舒畅。他俯身掬起一捧黑土,夹杂着细碎秸秆的土从指缝间倾泻而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卢伟感慨道。

  吉林是产粮大省,全省粮食常年调出量近500亿斤,用超过一半产量保障中国饭碗。去年,吉林省粮食总产816.16亿斤,增产8.32亿斤,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吉林为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装了半斤粮。

  “一捧土就是一捧粮,如今黑土地越种越肥沃。”卢伟说,合作社1万多亩玉米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种植。

  地处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由于长年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肥沃土壤,日渐“瘦了、薄了、硬了”。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如何让“疲惫”的黑土地歇一歇、喘口气?“秋收之后,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可以防止风蚀水蚀,抗旱保墒,秸秆腐烂等于给黑土吃了‘营养餐’。”一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卢伟看着板结退化的黑土心疼,率先参与到“梨树模式”的试验探索中。

  “老一辈庄稼人种地勤快,田里不能有一个草刺儿,如今不收秸秆咋行?”社员们的积极性起初不高,卢伟拿自家地作示范,年底上秤算账,产量没少,成本降了,乡亲们纷纷跟进。

  吉林省粮食产量八成以上来自黑土地。去年,吉林大面积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省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0.72亿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

  秸秆还田,滋养了黑土地,也守护了“吉林蓝”。

  近年来,吉林全力推进秸秆全域禁烧,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利用率达78.9%,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大幅降低,既有效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去年,吉林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4%,比2017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吉林蓝”成为常态。

  “多产粮、产好粮,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在大安市种水稻的郭晓红对此感受颇深。

  行走在吉林西部,一些未治理改造的区域内,随处可见白花花的盐碱地,斑块一样分布。这里是我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郭晓红本是洮南市人。“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当地人这样形容曾经的生态环境。

  洮南、大安,位于吉林省西部白城市的两个相邻县级市,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上世纪70年代起,吉林西部十年九旱,湖泡、湿地面积缩减2700多平方公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乡亲们的顺口溜道尽昔日的无奈。

  自2013年起,吉林省启动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推动湖泡、湿地面积恢复至4891平方公里。如今,吉林西部泡沼遍布,候鸟云集,“十年九旱,风沙四起”的景象已成过去。每年春秋两季在吉林西部湿地停歇的白鹤数量稳定在3500只左右,约占全球白鹤数量90%,全年停歇期100余天。

  引来灌溉用水,加之吉林西部重点开展了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的“大安模式”技术研发,郭晓红跟着父亲跑进了盐碱地种水稻。

  “流转改良的盐碱地,费用是租好地的三成,产粮稍微少些,但划算。”郭晓红壮着胆子试种起来,她去年流转了3000亩盐碱地,亩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元户。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吉林西部示范推广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等相关技术,推广面积近20万亩,实现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800多斤,增产近7倍;轻度盐碱地水田亩产1200多斤,达到高产田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两个要害:一是耕地,一是种子。

  在位于公主岭市的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近3万亩的制种基地,早已播种完毕。

  示范区内,每日可烘干400吨种子的高标准智能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已归于冷清,而一旁的第二条加工生产线正在紧张施工中。

  “正是抓住了吉林振兴种业的契机,我们才将育种基地设在示范区。”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贺伟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加工能力可达1亿斤以上。得益于吉林种业振兴政策支持,鸿翔种业闯入全国玉米种子销售前五强。

  一粒种,一颗“芯”,吉林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种业企业扶强等五大行动,通过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000个。全省现有种子企业300多家,年生产加工种子4亿斤左右。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治理。吉林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加快“大水网”、万里绿水长廊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正成为吉林鲜明的生态标识。

  今年,吉林有了新目标: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过700亿斤、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的基础上,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将之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铆足干劲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新突破:锚定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迈向发展新路

  银龙呼啸出长白,风驰电掣跃松嫩。

  4月下旬,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下线后,随即投入济青高铁“五一”小长假旅客运输中。这是在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技术基础上,从16个方面增设智能配置的新型智能动车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车长客相继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列高速高寒动车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自动驾驶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京张智能动车组……如今,疾驰在祖国大地的高铁,约有四成产自中车长客。

  “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企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挺起了产业发展‘硬脊梁’。”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常振臣说,网络控制技术是高铁列车的“大脑”,几年前一度依赖进口,价格贵、成本高、后期维护不便。

  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中车长客组建专项技术团队,由常振臣带队挺进“无人区”,从上万行代码中揪问题,相继攻克网络控制系统集成自主化、整车控制及诊断逻辑自主化等技术难题,一大批高铁、城铁车辆用上“中国大脑”,中车长客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走出“山海关”,走向全世界,创新驱动吉林制造驶向全球。

  走进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沿着总装流水线观看,只见机械手臂舞动、物料智能运载……依靠智能机器人,实现自动装配。

  在长春市的汽车大路上,离红旗繁荣工厂这座创新型智能制造工厂不远,便是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施工地。

  “它们可是支撑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迈向新能源时代的3个重量级项目。”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研究所高级主任王斯博,庆幸自己赶上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好时候。

  作为吉林的优势产业,汽车工业如何走出一条优势充分释放新路?吉林选择全力支持一汽改革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17年9月,一汽集团启动“四能”改革,即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机构能增能减。对集团31家单位高级经理岗位开展公开竞聘,改革中“上”和“下”的比例分别达29.4%和16.7%,上岗高级经理全部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和岗位聘任协议,用能力看担当,以业绩定去留。

  凭着过硬的科研能力,王斯博成为电驱试验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超高性能永磁同步电驱系统关键技术。如今,一汽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领域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

  改革,让一汽在内部激发创新活力,在外部作为“龙头”不断释放带动能力。2022年,吉林汽车产业产值达525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超四成。同年11月,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长春市汽车集群”榜上有名。

  近年来,吉林省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3个万亿元级大产业,以及若干千亿元级规模产业。

  蓄势赋能,吉林重大项目布局提速: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投资既具有需求效应,又具有供给效应,既能支撑当前经济增长,又可影响长远经济结构。”吉林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说,吉林千方百计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增加有效合理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在吉林,一个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正呼之欲出。

  “最近前来休闲避暑的游客多了起来,大伙儿又开始忙活了。”在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南沟村,农户张增华告诉记者。

  北大湖滑雪场,距离南沟村不到10公里。经营着3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饭店,张增华一家雪季招待游客收入达20万元。

  如今的南沟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开办餐馆、旅店143家,有民宿床位1700余张,年收入1500多万元,带动150多户农户致富增收。

  吉林省充分利用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目前,全国19个滑雪旅游度假地中吉林占据4席,总量居全国第一。吉林的冰雪市场占有率、接待规模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冰雪产业链活力充分释放,越来越多像张增华这样的农户,增收致富有了更多新门路。

  激活促进创新创业的创造因子,放大对外开放的有利优势,吉林全面振兴展现新气象。

  在边境城市珲春,口岸的道路两旁,大货车一字排开等待通关。今年一季度,经珲春公路、铁路口岸出口的国产商品车达3500多辆,出口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每个月进口帝王蟹达1000吨。”珲春禾合经贸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李贵龙,正是看中了珲春距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仅63公里,海鲜运输损耗小。

  在企业冷库,36平方米大小的水池共计114个。池底,盘子大小的帝王蟹成群匍匐于水中。“全国大批活的帝王蟹经珲春口岸进口。”珲春海产品进口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让李贵龙兴奋不已,“去年进口规模达到20万吨,3年间增长3倍。”

  2022年,随着“长满欧”“长珲欧”及珲春经扎鲁比诺至浙江宁波、山东青岛等跨境运输通道打通,互联互通实现突破,吉林外贸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增长42.1%,增速居全国第五位。

  今年4月,吉林省举行开放发展大会,出台系列政策,目标是把吉林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努力形成“海纳百川求发展、登高望远看世界、万马奔腾聚吉林”的生动局面。

  新作为:补短板,强弱项,以优化营商环境聚商机,以提升治理效能暖民心

  “……5、4、3、2、1,点火”,火箭腾空而起,喷射着熊熊火焰飞向苍穹。

  6月15日,包括36颗“吉林一号”卫星在内的41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一箭发射41颗卫星,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星河璀璨,群星在轨,“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数量达到108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至37次重访,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成功完成25次“吉林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仅8年多的初创企业。“卫星上天,植根于吉林宜企宜商的沃土。”公司董事长宣明说,融资是不少初创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通常采取抵押贷款的方式解决。

  但对宣明而言,抵押物是个大难题:哪家银行也没遇到过拿天上的卫星做抵押的。

  “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应。”宣明说,吉林省和长春市有关部门组成专班,多方协助企业联系对接金融机构。去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以“知识产权”为质押,为长光卫星发放1.43亿元专利权质押贷款。这是吉林省内首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科创企业变“知产”为“资产”探索了新路径。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运用开发性金融差异化信贷政策创新支持长光卫星“吉林一号”星座组网项目,授信总额4亿元。

  金融“活水”流向“实”处。去年吉林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2537.3亿元,全年各项贷款增加1725.59亿元,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吉林速度”背后,是“吉林力度”在支撑。

  “立冬之日签约,数九之时开工,仲夏之际投产。中车吉林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创下了100天完成前期工作、100天完成产品下线的吉林速度。”吉林中车风电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炜东介绍。

  “用干事创业的热忱,克服天寒地冻带来的不利影响。”松原市委书记李晓杰说,松原市以党建为引领助推重大项目建设,成立3个专班驻企服务,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15项开工手续。

  政企互动形成合力,纾困解难精准发力。

  “一个微信群,帮企业挽回了上千万元损失!”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工程设备部经理王阔对两年多前的那个雪夜记忆犹新。2020年11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造成金赛药业公司停水停电。因储水池存量不足,即将造成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将达上千万元。情急之下,王阔通过长春新区企业高管微信群发出求助信息。

  长春新区紧急调配11台绿化洒水车、2台消防水车,连夜出动、昼夜无休,为企业不间断输送生产用水1200吨。“平时看似普通的一车水,关键时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信心之源!”王阔在企业高管微信群里的感悟引发共鸣。

  “最近有啥新政策?”“申请退税怎么办?”……企业高管微信群“嘀”声不断,信息一条接着一条。群内既有企业高管,也有长春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通过“秒回+点赞”、快速流转、反馈考核3项工作机制,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截至今年4月底,吉林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45.2万户,同比增长12%;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45户,居全国第六位。

  今年4月,吉林省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服务企业大会,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与网络直播相结合,6500多名企业代表现场参会,130多万人次收看网络直播。会议要求,各地区、部门要鼓励企业“干”、引导企业“变”、紧盯企业“盼”、围绕企业“转”。

  做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来了位00后基层治理专干。面容清秀的大男孩邹成博,帮社区独居老人料理家务时娴熟利落,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社工。老人们为他竖起大拇指。

  2022年8月,吉林省启动基层治理专干招聘工作,选派万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首批录取人数逾5000人。邹成博大学毕业后,通过基层治理专干招聘选拔,进入长山花园社区工作。

  “有知识、有本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社区服务队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长山花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吴亚琴说,过去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和困难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少,各类矛盾突出。

  如今,长山花园社区探索党建引领治理新路径,选聘退休和在职党员、老干部等担任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形成社区党委引领、民主协商、多元参与、共享共治的治理体系,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花团锦簇的社区公园内,邹成博扶着68岁的独居老人周会臣漫步其间。“社区食堂义工送餐上门,三甲医院医生送诊上门,党员志愿者送服务上门,我们老百姓赶上了好日子。”周会臣由衷感叹。

  去年,吉林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强党建、抓治理、惠民生。全省组织37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两新”党组织覆盖率稳定保持在八成以上……一系列创新务实之举,助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社会活力迸发,创新生态向好,营商环境向优。如今,“创业奋斗,‘就’在吉林”,已成为回荡在白山松水间的强音。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留吉超过9万人,占比达53.9%;2022年,留吉高校毕业生增至11.8万人。

  人气旺则百业兴。全面振兴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的吉林,发展新动能愈发强劲。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