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
姚敬 李明
洪水泉清真寺大殿藻井
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鲜明特点之一。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经过了中国化的历程,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技法和装饰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建筑装饰风格。
一
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通常包括植物纹、几何纹等类型。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清真寺的建筑装饰纹样也逐渐发生演变,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中国化的清真寺装饰艺术的植物纹样,经常使用牡丹、荷花、松柏、竹子等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题材,这些纹样寓意丰富,有的是象征高尚品质,例如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有的是利用“文字谐音”组合形成的寓意吉祥的图案,例如四季花朵和瓶子组成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有的是中国传统寓意祝福的植物纹样,例如“牡丹纹”寓意富贵吉祥,“缠枝纹”寓意连绵延续、生生不息,“石榴纹”寓意多子多福。这些中国化的清真寺装饰纹样反映了历史上“伊儒会通”的文化特色,既表现了美好的祝愿,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例如,河南焦作博爱西关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包括彩绘、木雕、石雕的内容,其砖砌照壁的中间是牡丹石雕,左右两侧是荷花石雕;内部的斗拱、梁柱则有牡丹、菊花等花卉的木雕,既有寓意富贵吉祥的纹样,也有象征品行高洁的纹样。
几何纹在中国清真寺里也广泛使用,通常都是通过组合的方式雕刻或彩绘在窗棂、门廊、梁柱等建筑构件上。受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影响,中国清真寺装饰使用较多的有菱形纹、圆形纹、方形纹等,这些几何纹通过交叉组合和重复排列,形成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感。此外,云气纹、卷云纹等云纹形式也使用广泛。这种中国古代的传统纹样简洁素朴,既有如同几何纹样的抽象特点,又具有约定俗成的高升和如意的吉祥寓意,生动体现了清真寺装饰艺术的中国化特点。
二
中国化的清真寺装饰艺术广泛使用中国传统的彩绘、雕刻和匾联等形式。
清真寺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彩绘工艺,通常绘制于木结构建筑的梁、枋、柱头、窗棂、门扇、斗拱、天花板等处,形成独具特色的清真寺彩绘艺术。很多中国清真寺,像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山西太原古寺、山东济宁东大寺、北京牛街礼拜寺等,都是以精美的彩绘艺术著称,这也是中国清真寺装饰艺术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也是清真寺广泛使用的装饰艺术。木结构的清真寺通常都会使用木雕装饰门檐、梁柱。西北地区砖雕技艺精湛,被广泛用于影壁、墙面的装饰。有的清真寺的殿堂不用彩绘,只是以木雕和砖雕作为装饰。例如,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以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著称,其影壁砖雕雕刻了连续的六角形花瓣纹饰,每一个花瓣里又雕刻了花卉图案,共有255朵,其中就有牡丹、月季、石榴、莲花等寓意吉祥的花卉,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砖雕图案,远远望去百花盛开、栩栩如生,因此当地称之为“百花图”;清真寺大殿顶部的“天落伞”藻井由两重极其精巧细密的如意斗拱和垂柱华板构成一幅极美妙的立体画卷,木制雕饰均不施彩绘,保持木面本色,质朴典雅。石雕则通常被运用于清真寺前的牌楼、照壁之上。
匾联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形式,通常使用优美的书法形式,悬挂在大门处,既可以用文字形式阐释思想,同时又具有装饰功能,增添了建筑的文化韵味。清真寺使用匾联作为建筑装饰,通常以汉文书法书写,很多清真寺匾联的内容都融合了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现出清真寺的中国化特色。
三
牌楼、照壁等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品建筑被广泛应用于清真寺,这也是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特征。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中,牌楼和照壁作为配置建筑,更多的是装饰性作用,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和审美趣味。一方面,牌楼或照壁立于清真寺门前,有助于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另一方面,牌楼或照壁通常本身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主体建筑的氛围。这些牌楼和照壁,或造型优美,或雕刻精巧,凸显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也成为中国清真寺建筑的一道独特景观。
例如,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第一进院落的木牌楼,琉璃瓦顶,斗拱层叠,檐角如飞,牌楼雕刻精美、装饰华丽。江苏南京净觉寺的石牌楼为双叠三檐四翘角式,正面浮雕云纹、植物纹,精美绝伦,为石牌楼中的精品。山东济宁东大寺的石碑楼,为三间四柱,全部采用汉白玉石料,大小额枋上雕刻的浮雕卷草纹,宽厚安稳,气势不凡。北京牛街礼拜寺正门对面的照壁长30余米,青砖筒瓦,大脊长伸,庄严古朴,凝重肃穆。照壁的汉白玉底座和四角上有精美的浮雕,雕工精美,设计巧妙,图案以植物图案、花草、祥云为主,寓意多为平安富贵、欢天喜地等。宁夏吴忠同心清真大寺的影壁中间雕刻有“月挂松柏”的图案,工艺精湛,从造型到纹样的运用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清新高雅、意境深远。
建筑装饰作为一种外在符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美术学院。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2CX0415)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