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浸润 名胜增辉——清代南京隐仙庵道士王朴山的文化效应及其启示

来源:     时间:2025-04-16 14:47:48     【字体:
 

文化浸润 名胜增辉

——清代南京隐仙庵道士王朴山的

文化效应及其启示

尹志华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之隐仙听琴

 

    鉴古知今,本文试以清代南京隐仙庵道士王朴山的事迹为例,探讨一名普通道士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后产生的文化效应和积极社会影响。

    隐仙庵位于南京虎踞关侧,始建于明代晚期。其地相传为南朝高道陶弘景隐居之处,明代冷谦、尹蓬头诸真人曾慕名来游。清康熙二年(1663),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至江南弘道,栖止隐仙庵,传戒说法。该庵遂名噪一时,被尊为龙门律宗祖庭。然而,隐仙庵的传戒活动很快就沉寂了。该庵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不是因为宗教活动,而是庵中古树名花与才艺道士相结合形成的文化胜景。

    隐仙庵有古梅一株,相传为六朝故物;又有桂树两棵,相传为宋代所栽(一说元代所植)。清初已有文人雅客慕名寻访。如康熙十八年(1679),词坛名家赵吉士偕曹溶、龚贤等人至清凉山修禊,游览隐仙庵后,以《大酺》为调填词一首。隐仙庵中牡丹也有名气,姚鼐就曾与友人到隐仙庵看牡丹竟日,并作诗以纪之。乾隆十三年(1748),著名诗人袁枚建随园,毗邻隐仙庵,因此与庵中道士过从甚密,而与袁枚交游的文人至隐仙庵赏桂观梅、吟诗作对便成了常事。

    为了适应与文人墨客打交道的需要,隐仙庵道士有意识地培养徒弟们的诗文造诣和琴棋才艺。王朴山(1757-1828,道名至淳)幼年在隐仙庵出家,聪慧好学,20岁时所作诗歌已结集,请郁长裕为之作序。郁长裕称赞王朴山高怀远寄,灵绪独抽。谢彼纤埃,铸兹逸品,同时又告诫他不要太热衷于应酬:献酬那得群心遍?珍重而今了了因。郁长裕对王朴山的未来充满期待:近日读两汉及《文选》诸书,究绎而上,何可测其后之所至。倘再十年,予且老大,将于八宝台前乞一蒲团地,趺听弥明高唱矣。他将王朴山比拟为唐代韩愈推崇的道士诗人轩辕弥明。(郁长裕:《雨堂诗钞》和《雨堂文集》)其后王朴山与众多名士交游,其诗益工。秦耀曾《王朴山诗集序》说:就中亲炙最久,惟随园(袁枚)、惜抱(姚鼐)两先生,声名由是藉甚。

    王朴山不仅学诗,而且学琴、棋和绘画。朱福田《王朴山诗集序》说他幼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好诗词,而琴棋绘事各臻其妙。郁长裕说:皆也家门,惟以琴棋世其业,丝桐在几,楸枰在床。而朴山则于琴也,有简文(即东晋简文帝)会心之妙;于棋也,有一行(即唐代僧人一行)争先之奇。王朴山的琴艺超绝。秦耀曾于嘉庆六年(1801听朴山弹《水仙引》一阕,其音清越而超忽,觉成连(传说为伯牙之师)海上去兹不远。洪亮吉评论王朴山琴艺说:朴山道士翻新谱,能令人欢令人苦。陈文述《画林新吟》说王朴山工画梅,他将王朴山所画梅花与西湖啸溪上人所画竹子合装成幅,并题诗一首。

    经师长的悉心培养,王朴山甫一成年即有道门雅士之称。胜地与名士的叠加,使王朴山成为人们争相寻访的对象。可以说,嘉庆道光年间,在文人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道士非王朴山莫属。钱大昕、王文治、罗聘、朱孝纯等皆有文人寻访或寄赠王朴山的诗歌。文人雅集也常邀请王朴山参与。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朴山游扬州,王文治招同姚鼐、诵苕上人泛舟湖上,赋诗联句。漕运总督毓奇赏识王朴山,将他收藏的道教古画赠送给王朴山,并题词说:余旧有全真古画一轴,貌瘠神腴,不辨为何人迹像,秘藏之久矣。朴山道人来淮相见,宛如旧识,亟出此画同观,不禁相视大笑。因题以赠之。(《静怡轩诗草》)

    王朴山并未放松自己的道教本业。从其诗作可知,他精研道教经典。如说胸中万事都遗忘,绳床危坐读《老》《庄》手把《黄庭》坐草堂,年来心事静中忘

    王朴山认为,读书何必定儒生,读书好学不分身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他感叹世人读书三万卷,不为功名希,鄙视将读书视作求功名的手段。他以闲云、白石、修竹、长松自喻:闲云何淡淡,白石何离离。修竹无曲节,长松无短枝。吾生贵道义,其操宜若斯。他以《庄子》的逍遥游作为追求的境界:吾宁守贫贱,箪瓢颇自怡。游心于浩然,逍遥随所之。缅彼漆园叟,悠悠良可思。

    王朴山虽然道教造诣深厚,但他在与人交往时,并不宣传道教信仰层面的内容,只是在言谈中寄寓哲理:素不谈仙箓,而措语颇中玄理。其领悟的超越境界,自然流露在诗文中:其记游诸作,则一转一洞天,一折一灵境,如月写花,花有余态;如风送香,香有余情。

    王朴山身处胜地,工诗善画,能琴精弈,品行高洁,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高人雅士,声名远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代代相传。王朴山这样一位高人雅士的出现,是隐仙庵长期注重诗文才艺教育的结果。朱福田说:师(王朴山)之前主者如王昆霞、周鹤雏,皆多艺能,至师而尤盛。王昆霞博学多才,曾编纂《白岳山志》。杭世骏说:王外史昆霞以诗名江介(即江东)者近四十年。周鹤雏名明仙,能棋,善琴,尤精诗律。袁枚《随园诗话》评论周明仙诗句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于义理有所得。王朴山的徒弟张雪堂也琴艺远扬。官员麟庆记其在隐仙庵听琴的情况说:信步至陶谷,款隐仙庵山门,半掩,推之竟入。双桂婆娑,绿影在地,室中琴声与院中风声、鸟声参错并奏,乃悄立桂树下。琴声忽止,一羽士搴帘肃客,相邀入室。见一老羽士与客对枰,投子而起,延坐饷茶。询知客徐生,道士一王朴山,一张雪堂也。……余因请谱一曲。雪堂笑允,遂抱琴相导,同至一园。牡丹初放,疏樊曲槛,花香袭人。乃横之石几,端坐调弦,抚《圯桥三进履》《平沙落雁》《关雎》三曲。朴山徙倚花前,朗吟旧作。

    经过隐仙庵数代道士的不懈努力,终于培养出了王朴山这样一位名士,隐仙庵也成为一时的文化地标。王朴山与众多名士的交往,留下了具有文化史意义的诗坛佳话。所以秦耀曾感叹,王朴山虽逝,高踪逸韵,常存于天壤间,朴山固未尝没也

    王朴山之后,隐仙庵重视诗画琴棋教育的传统仍继续传承。朱福田说:闻师之孙漱芳颇能修葺堂庑,增植花木,又教徒辈读书,习诗画琴棋,将以继师之志。

    隐仙庵早已湮灭无存,但王朴山事迹为我们今天培养道教人才提供了历史经验。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