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道藏》浅释

来源:     时间:2024-05-14 15:48:11     【字体:
 

    《道藏》是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型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道教创始于汉代,最初经典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各派道士撰写的经典日益增多。一些著名道士开始搜集整理道书。例如,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各类道经、符图和医药方技著作,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到了唐朝初年,道书开始汇集成“藏”。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下令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一切道经》,后世亦称为“开元道藏”,共收入道书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北宋真宗时,道士张君房奉命主持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宋徽宗时,又将《天宫宝藏》扩编为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版印刷,称作《万寿道藏》。金朝在章宗时曾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凡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的《大元玄都宝藏》,已增至七千八百多卷。但是上述唐宋金元时期编修的《道藏》,现在均已亡佚。

    流传至今的《道藏》,是由明朝第四十二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刊成于明正统十年(1445),称作《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607),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持编成《续道藏》。这部明代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明《道藏》的刻版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全部焚毁,在此之前已印成的经书也只有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尚基本完整。1926年,上海涵芬楼印书馆曾借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影印,改为线装册页本。后来新印的《道藏》,都是从涵芬楼本影印的。

    《正统道藏》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这些都是研究了解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重要文献。《道藏》中还收入不少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可供研究古代学术思想者参考。此外还有大批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著作等等。这些对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人体科学、天文历法学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即将所有道书分为“三洞”和“四辅”七大部类,其中三洞各部又细分为十二小类。“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这一分类体例是在南北朝时期道士编撰道书目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当时道书流传的情况。自唐以后历代编修《道藏》,均沿袭这一分类编排体例。但随着新道派及其道书的出现,这一体例实际上早已不适用了,只因习惯而沿用至今。近现代许多学者对道书分类体例曾有新的研究和设想。

    总之,《道藏》这部大丛书,是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宝库,有待继续发掘整理和研究。

    (摘编自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