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介绍宗教文化知识”的办刊职责,《中国宗教》杂志一直设有“文化”栏目,刊登宗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即日起,“微言宗教”公众号将陆续转发,以飨读者。
水墨画是以笔法为主导,通过水、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进行绘画,以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这种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形式。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水墨画是在道教艺术思想影响下而形成的画法。“唐代道教盛行,道士以书画诗文名世,出现以水墨画山水的自然主义画法。宋代逐渐形成风格,元代画家泼墨作画,笔法老成,至明清续有发展。”(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反映了道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影响。
一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画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黑(墨色)和白(纸)来表现色彩缤纷的自然物象,这种理念是源自以《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以及“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思想为核心的道教艺术思想。道教思想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艺术表现上,必然形成削弱重彩的艺术判断,同时,又以黑、白作为表现物象的基本形式(“天下式”)。正是出于道教的这些理念,才催生了水墨画用简单质朴的黑、白来进行艺术表现的形式。
秉承道教思想,水墨画形成了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的绘画风格。托名唐代王维的《山水诀》在开篇即云:“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认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自然的本性;五代荆浩在其画论《笔法记》中评价前代画家的山水画:“气韵俱盛,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将山水画的“六要”,用“墨”取代了南齐谢赫《画品》所说的“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将水墨之法提高到了山水画的正位。
水墨画通过巧妙的运笔,使用简约的“墨色”来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水墨画中,“墨”并不是只作为黑色,而是用墨色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从而完美地表现物象,这就是所谓的“墨分五色”: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中国古代画家创造性地通过不同深浅和层次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色彩变化和立体感,形成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一大特色,这种源于唐代的技法是上述“运墨而五色具”的具体表现方式,经过不断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二
水墨画的审美取向和基本精神在唐代基本得以确立。这在荆浩的《笔法记》中有着明确的阐释。水墨画的黑白之道,并非无视或摈弃自然色彩,而是将自然物象的丰富多彩进行归纳和解析,形成简约的水墨运用,这正是从《道德经》“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大巧若拙”思想引申而来的道教艺术思想,由此形成“大朴不雕”表现手法,确立了水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水墨画的绘画语言中,笔墨是表现形象的重要手段,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的水墨语言,能够更直接地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它所塑造的不仅是表面的自然物象的“形”,更是贯穿其中的“神”,正所谓“艺与道合”,这既是道教思想所阐释的“道”的艺术体现,也是画家自我的心灵写照。因此,通过笔墨状写出来的画面不仅有可观可游的景,也有画面之外的“气韵”“意境”。水墨画对于自然物象的描绘,并不以逼真地模仿作为重点,其真意是在画面之后、之外。画家用概括性极强的线条去表达世界万物的形态,以笔墨技巧去表现错综复杂的世界万物,重意似,忌描摹刻画。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夫用界笔直尺,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正所谓“大道无形”,这种审美取向正是道教“体道”方法的一种艺术体现。
尽管水墨画的具体程式在后来的不同时期有着发展变化,例如,宋代的水墨山水画强调“势”,元代的水墨山水画强调“韵”,而明清时期也有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不过这些都是在同一种绘画程式之中的变化,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取向本质上都是一以贯之的,“澄怀味象”“平淡天真”“气韵生动”等成为评价水墨画的重要标准。
三
水墨画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也表现在画面布局结构等具体技法上。
例如,水墨画在布局上追求“计白当黑”的审美原则,强调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对于空白(白)的部分和实色(黑)的部分的精心安排来实现整体布局的和谐美感,体现在绘画中,则体现为通过留白和渲染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尽管这一审美原则的明确提出要到清代邓石如,但是实际上却始终贯穿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这种“布白方式”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重要标志。而这一审美原则正是源自以《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为核心的道教艺术思想。
道教思想强调正确认识阴阳、有无、虚实的辩证关系,表现在水墨画艺术上就是通过画面的黑(有墨处)与白(留白)、笔墨的浓与淡、景物的虚与实的处理,使画面体现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水墨画的补白恰好是绘画气韵的流动之处,不但扩展了画面空间,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体现了无穷的意境之美。
四
水墨画最初是作为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后来逐渐成为主流,从唐代发端,经过五代两宋的发展完善,至元代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绘画理论与技法。水墨画作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线,清晰地显示了道教艺术思想的影响。
在人物画上同样如此,最初大多为工笔描绘、色彩浓丽的作品,到南宋梁楷时,开创了泼墨人物画的先河,水墨画作为更能直接反映画家思想的绘画技法也在人物画中得到发展。
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再现,而是蕴含了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重意象而非具象,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之“道”的感悟,成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艺术表达。
(作者为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