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古代道教的戒律清规

来源:     时间:2024-02-26 14:02:36     【字体:
 

    道教的“戒”,是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规诫。《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教戒者,欲令人劝进长生,全身保命。”唐代道士张万福称:“戒者,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以之为键。”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道教早期原无正式戒条,但有所谓“道诫”,如《太平经》有“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老子想尔注》则认为:“戒为源,道犹水,人犹鱼。”要人“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至魏晋南北朝,始由上清、灵宝、新天师等道派制“五戒”“八戒”,并吸收儒家纲常礼教而定“十戒”和其他戒律。魏晋以来,道教传戒由公开转入秘密。金代全真道出,丘处机开创传戒制度,设坛传教,广收门徒。清初,全真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并于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戒期百日。道教禁戒种类较多,戒条有繁有简,规约有弛有严。戒之类别,有“无得戒”与“有得戒”之别,有上、中、下三品之分,有“斋戒”与“法戒”之异等。就道教内部来说,不同宗派还有一些差异。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清规。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洞真”“洞神”“洞玄”部之“戒律类”。《云笈七籤》和《道藏辑要》也有收录。主要著作有:《要修科仪戒律钞》《三洞众戒文》《太上老君经律》《老君音颂戒经》《太上经戒》等。

    道教的“律”,是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律文。“律”与“戒”常常合为“戒律”并作一解,但是在道教内部,“律”与“戒”是有区别的:“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惩罚为手段。律文是根据戒条而建立,所以道士法师除了遵守戒条,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常见律文有:《玄都律文》《女青鬼律》《四极明科》《明真科》《千真科》《女真科》等。

    道教的“清规”,是指道教对违犯戒律的道士的惩处条例,出于元明之际。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为惩处于事后的处罚条例。清规一般由各道观自己订立。《正统道藏》及《道藏辑要》均收有《全真清规》,其中《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按道士所犯过失轻重,分别处 以“遣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惩处措施。清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二十三条,则有“跪香”“迁袇”“逐出”“杖责逐出”等惩处名目。

    (摘编自: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