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白:阿拉伯语Taubah的音译。原意为“忏悔”。伊斯兰教认为,对于那些侵吞他人财产、毁约的人;那些生性刁顽、苟且偷生的人;散布谎言,企图分裂信教的人;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的人,即使是自己的父兄亲人,也不可依靠他们,与他们共处。这些人的出路只在于诚心忏悔,谨守拜功,完课纳赋,直到诚信敬畏真主和末日,这样才会得到真主的宽恕,这就是“忏悔”的由来。穆斯林向安拉忏悔自己的过失,表示痛改前非,永不再犯,祈求安拉宽恕,俗称作“讨白”或“悔罪”。中国回族的穆斯林尤其重视“临终讨白”,即使病人生命垂危,人事不知,也要敦请阿訇或者自己的亲戚好友代念“讨白”。
呼图白:阿拉伯语Khutbah的音译,又译为“虎图白”、“虎拖布”。原意为“宣讲”,伊斯兰教的聚礼和会礼仪式之一。主麻日拜前、聚礼日拜后,由“海提卜”(宣谕员)扶杖登上讲坛,高声朗诵。先颂真主的德行,次颂先知的圣功,再颂先师群贤的美行。颂完后再宣讲教义、教法,告诫众穆斯林以令行禁止之事项,勉励遵行教典、教律,呼图白仪式即告完成。由于呼图白是由海提卜主持,因此,穆斯林称呼海提卜为“念呼图白的人”。
乜贴:阿拉伯语Niyah的音译,原意为“决心”、“立意”、“心愿”。伊斯兰教强调“万务本乎意”,穆斯林凡奉行宗教功修或善行前,从内心和口头表达的意愿,称为“乜贴”。后来,中国回族穆斯林则引申为偿还某种心愿而施舍钱财,也称“散乜贴”。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各种仪式完毕后,最后也施散乜贴,因此,一般清真寺都特设“乜贴柜”,专收穆斯林施舍的钱财。乜贴与天课性质不一样,散乜贴是自愿的,而天课则是带有税收性质的强制性的宗教制度。
哈底斯:阿拉伯语Hadith的音译。原意为“传闻”、“消息”、“言语”等。在伊斯兰教中,则专指穆罕默德以及他所默认或嘉许的门弟子关于宗教事务、政治、社会、家庭与个人等诸方面问题的意见和主张。哈底斯和逊奈也并称为“圣训”,是对《古兰经》的解释和补充,同时也是伊斯兰教仅次于《古兰经》的主要依据和源泉,伊斯兰教国家和社会的指导原则。8世纪至10世纪,有布哈里、穆斯林、提尔米基、奈萨仪、伊本·马哲等分门别类,将穆罕默德的言论辑录成册,号称六大圣训集,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逊奈:阿拉伯Sunnah的音译,原意为“道路”、“法规”、“行为”。伊斯兰教中,专指穆罕默德宣教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举止,以及他默认而未禁止的门弟子的行为,故宜称“圣行”。穆罕默德素有“艾敏”(忠实者)之称,他的言行被看作是穆斯林的日常行为准则和道德风尚的楷模与典范,所以,广大穆斯林争相传述和仿效。以后,又与“哈底斯”共同演绎为穆罕默德及其默认的门弟子的言行的专称。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宗教义务、社会义务、道德修养、教育、求学、家庭、婚姻、日常生活等等。遵守圣行对每一个穆斯林都是必须的、理所应当的,千百年来,它对穆斯林的思想、感情、言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麻:阿拉伯语Jum‘a的音译,即伊斯兰教每星期五“响礼”时举行的集体礼拜,也称为“聚礼”。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在“七日周复”,创造宇宙万物,聚礼在于“答真主化成之恩”。伊斯兰教历也以7天为一周,7天的名称是:日曜日(星期日)、伊斯那尼日(星期一)、苏拉萨日(星期二)、阿拉比阿日(星期三)、赫米赛日(星期四)、主麻日(星期五)、萨卜特日(星期六)。伊斯兰教国家一般以主麻日这一天为休息日,因此主麻日是穆斯林到清真寺集体礼拜的日子,也叫聚礼日。这一天,凡是成年的男性穆斯林必须集中在中心大寺,共同礼拜,谓之聚礼。凡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聚礼通常由国家元首或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法官主持举行,利用群众聚会,发表演说,宣谕,形成聚礼主要形式之一,奉为“天命”。中国回族穆斯林的聚礼,多以教坊为单位举行,聚礼原来只限于男性穆斯林,现代某些教坊、清真寺也为妇女提供参加聚礼的条件。
瓦尔兹:也称为“卧尔兹”。阿拉伯语Wa‘z的音译,其原意为“劝诫”。教长或阿訇在主麻日的聚礼、会礼礼拜前,或在其它一些宗教活动中,宣讲伊斯兰教教义,穆斯林通称“讲瓦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