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宗教文化表现形式的陶瓷艺术

来源:     时间:2024-09-03 14:40:09     【字体: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道士像

    陶瓷制作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中国陶瓷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东汉时期已经具有高水平的陶瓷制作技术;隋唐时期,陶瓷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陶瓷制作技术不断完善,审美内涵不断丰富;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迎来了又一个繁荣的时期,中国陶瓷器广泛传播到世界,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瓷艺术与宗教文化有密切联系。陶瓷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除了用于日常生活,主要用于制作祭祀器具。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提高,陶瓷器不但材质坚硬、易于保存,而且晶莹剔透、极具艺术性,成为“实用与观赏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完美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前言》)因此,陶瓷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宗教器具,现今留存的很多古代陶瓷作品都是宗教题材,或者是宗教造像,或者是宗教器皿,以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而与此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内容、装饰、审美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而陶瓷艺术以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现存的古代陶瓷器来看,宗教陶瓷是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成熟而大量出现的。一直到唐代,由于陶瓷烧制技术尚不够精细,而且大型的陶瓷器难以烧制,所以单体的宗教陶瓷造像比较罕见,主要是作为装饰、以“模印贴塑”的方式装饰在陶瓷器物上。例如,目前所见最早的陶瓷佛像是南京博物院藏东汉“摇钱树陶座”上的佛像装饰,造像的细节比较模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佛像也主要用于装饰,与其他装饰贴塑在青瓷器上。例如,浙江湖州博物馆藏西晋“青瓷堆塑罐”,就是把模制的小型坐佛呈环形状立塑在罐沿上。

    现存的少量唐代佛教陶瓷造像大多采用与石刻造像相同的样式,主要为佛龛造像。例如,河北博物院藏唐代“邢窑素烧一佛二菩萨像龛”,塑造出佛陀说法的场景。此外,唐代还有各种三彩釉陶俑。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三彩釉陶天王俑”,身穿铠甲,威武雄壮,造型生动,釉色鲜艳。天王俑是唐代广泛流行的形制,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墓葬,在河南洛阳、开封等地的博物馆都有收藏。这些造像绚丽斑斓、富丽热烈的色釉和朴实生动、神韵十足的造型,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趣味。

    到宋代,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提高,造像技艺更加细腻,出现了“瓷塑”这一独特造像形式,于是佛教、道教的陶瓷造像也开始大量出现。

    例如,首都博物馆所藏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神情慈祥;戴宝珠花冠,胸前佩戴璎珞及丝带;通体素白,胎质洁白细腻,仅袈裟边缘施青白色釉。塑像构思巧妙,用粗线条捏塑形体及衣纹,面部及配饰塑造精细,堪称宋代瓷塑观音造像的精品。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至元代的“龙泉窑青瓷道士像”,束发顶髻,面容慈祥;手执蕉叶扇,身着宽袖长袍,脚穿云头高履;端坐于山石之上,旁塑有仙鹤一只;釉色青绿,莹润光亮,为道教陶瓷造像精品。

    宋代佛教陶瓷造像主要是观音、罗汉像,佛像数量极少。一方面,这是因为陶瓷艺术相对于金铜、泥塑造像而言,主要是以粗线条塑造形态,在细节描绘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代佛教具有浓厚的世俗化倾向,从形态到服饰大多仿照世俗人物来塑造,而且宋代陶瓷艺术追求简约之美,艺术表征上清雅含蓄,主要以单色釉为主,很少有繁缛的装饰,这种造像风格并不适用于装饰华丽的宗教功能造像,而是更适合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观赏需求。一直到元代,随着藏传佛教的流行,其华丽的装饰技法被引入陶瓷技艺中,陶瓷佛像才回归到主流。

    明清时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宗教陶瓷器。佛、菩萨像以及各种罗汉、天王像,是明代佛教陶瓷的常见题材;八仙、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等,则是道教陶瓷造像的常见内容。

    明代出现了很多宗教陶瓷造像的精品,尤以福建德化窑白瓷最为著名。德化白瓷胎质致密,釉色白如堆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佛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显然,德化窑烧制的陶瓷仙佛造像主要是一种文化艺术品。明代德化窑宗教造像中,以擅长制作瓷雕佛菩萨像的何朝宗最为著名,尤其是他制作的陶瓷观音像完全是以世俗生活人物为蓝本,端庄秀美、朴素自然。

    陶瓷技艺还大量运用于制作宗教器皿。尤其是在明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对道教尊崇,出现了大量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陶瓷礼器。而宗教性的装饰纹样更是在陶瓷器中广泛使用。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6)的“粉彩描金八方带盖扁瓶”,四周八方饰暗八仙,还有葫芦、扇子、阴阳板等道教装饰纹样。而代表佛教文化的莲花纹更是陶瓷艺术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

    此外,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西亚和欧洲订制的陶瓷,称为“外销瓷”。由于这些外销瓷主要是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而烧制,因此很多外销瓷的内容和装饰与伊斯兰教或者基督宗教相关。例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制作的“青花缠枝莲阿拉伯文仰钟碗”,碗器身的每朵莲花上,各书一阿拉伯文单词。清代乾隆时期的“青花圣经故事盘”,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了《马太福音》的故事,而“耶稣受洗图”更是成为清代外销瓷中常见的题材。

    历史上,宗教文化在审美趣味上也对陶瓷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宋代陶瓷艺术淡泊、平淡的风格就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道教返璞归真、沉静素朴的美学思想;在清代,不但藏传佛教的吉祥纹样在陶瓷艺术中广为使用,而且其细腻、华丽的装饰风格,也推动了清代陶瓷艺术向华美繁盛的风格转变。而明清时期的青花瓷远销海外,西亚订制的外销青花瓷在装饰上就体现了伊斯兰文化风格,而这些装饰风格和装饰纹样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青花瓷的制作,例如,在色泽上采用蓝色和白色;在装饰纹样上以植物花卉为主,并且形成了很多交织缠绕、连续迂回的图案。

    陶瓷艺术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代陶瓷艺术所表现的宗教文化,为后人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文化的交流发展,以及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

    (作者为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