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做好宗教工作的智慧,对于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更好引导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价值理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视民生、民德、民教。《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更是将“天”的意志与“民”的意志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深刻反映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认同,对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要保护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群众宗教信仰,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增强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本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理念
大同思想是源自先秦时代的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观,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带有普遍性的文化取向。《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礼记》更是集中阐释了“小康”与“大同”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预示着天下大道、大同世界为天下所有人共享。《尚书·周官》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吕氏春秋·贵公》对“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阐释得更为透彻,如“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可见,天下大公、世界太平是中国传统社会古圣先贤们治国理政追求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儒家的答案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对于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的交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讲求“和合”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信教群众的要求。共产党人信奉无神论,又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两者并不矛盾。不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就不可能赢得信教群众的信任。因此,要学会说信教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话,善于同信教群众建立情感联系,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传统发展理念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纳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自我革新,不断产生强大的发展动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发展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外历史都证明,随着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宗教迟早都会通过自我调整与之相适应,不然就会被历史淘汰,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宗教。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我国宗教只有进行自我变革,切实解决各种深层次问题,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鼓励各宗教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引导信教群众以革故鼎新的精神去除消极内容,改变陈规陋习,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新的进步。要支持我国各宗教加强中国特色宗教思想建设,在新编、新译、新注宗教经典和阐释教义教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研究和理论化集成,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的传统法治理念
中国自古便是明理重法的国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殷有乱政,而作汤刑”。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韩非子·有度》中写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认为德与法“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也一定会在社会治理观中得以体现,并通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形式予以表达,用以规范秩序,成风化俗,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法治观念、法治原则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启迪。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尽管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国家公民,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涉及公共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是包括信教公民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信教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对宗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团结信教群众的统战工作,推动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爱国理念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上古时代,禹受舜命治理洪水,《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庄子·天下》中描述“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造福于天下万家。《荀子·修身》强调“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吕氏春秋·去私》记载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被后人传为佳话。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以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伟大诗人杜甫……等等。爱国精神千百年来历经时间洗礼,却历久弥新,成为中国人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性格底色。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进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支持他们积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包头市委党校、中共包头市委统战部)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