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荟
宗教中国化的
实践路径和经验探索
以“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为例
基督宗教自唐代入华以来,音乐与本土文化产生了诸多层面的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宗教音乐。这是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和凝聚性精神在宗教艺术上的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示。
一、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
2021 年“耶稣基督的中国面容——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上,表演者用昆曲演唱清代基督教音乐《弥撒乐音》。
2021年10月16日,北京天主教西什库主教座堂举办了“耶稣基督的中国面容——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此次音乐会是北京市天主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研讨会系列活动的压轴戏,展现了1300多年来中华文明与基督宗教文明相碰撞产生的宗教音乐艺术。
2024年“古韵·新歌——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上,表演者用藏族传统音乐和汉族传统乐器表演《雪域圣咏》。
2024年7月28日,“古韵·新歌——唐代以来的中国圣乐”音乐会在北京基督教海淀堂上演。两场音乐会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千年基督宗教音乐声响复活,追寻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融汇历史,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和融合性特色,是北京天主教界在天主教中国化道路上积极探索的生动实例。
音乐会分上下两部分,由笔者担任策划、筹办、编排和导聆,并协同天主教北京教区圣音合唱团、荣耀合唱团、基督教崇文门堂圣诗班、基督教海淀堂圣诗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音乐专业人士联袂出演。曲目以时间为经线,演绎了唐代景教、明清天主教及近现代新教的优秀中国化基督宗教音乐作品;以学术研究为纬线,突出传世古谱中的中国基督宗教音乐、非遗项目中的中国基督宗教音乐传承,以及近现代优秀作品。
传世古谱中的中国基督宗教音乐,以唐代《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和明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钱德明等人的系列中国风格作品为代表。非遗项目中的中国基督宗教音乐传承,以昆曲、古琴、诗词吟诵调和少数民族民歌等传统音乐与基督宗教音乐融合的优秀作品为主,包括用昆曲曲牌填词的清代弥撒圣诗《天乐正音谱》、用中国古诗词吟诗调传唱古赞美诗《仰止歌》、将古雅优美的古琴音乐融入基督宗教歌曲、用广为流传的少数民族民歌改编成基督宗教歌曲等。
近现代的优秀基督宗教音乐作品,展示了近百年来优秀作曲家的多种中国风格基督宗教音乐创作。音乐会以基督宗教音乐为切口,以音乐的表达形式展现中国化宗教的文化魅力,生动展示了基督宗教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探索实践,打破了基督宗教艺术仍属于西方的认知偏见,成为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渠道。
二、从基督宗教音乐角度
谈宗教中国化的理论与经验
自唐代以来,基督宗教便与中华文化不断融合,顺应时代发展留下了诸多基督宗教音乐中国化的经验。这些优秀基督宗教音乐文化曾在民间广泛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并未被重视、收集、整合、研究和提炼,大多数自然消亡。这些中外融合的音乐文化,对当下和未来中国基督宗教音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国化既是基督宗教音乐得以在中国传播的规律,也是基督宗教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重要渠道。基督宗教音乐表达方式的中国化一直是基督宗教中国化努力的重要方向,历史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基督宗教音乐从中华文化中吸收养料,这是宗教中国化的文化自信所在。
笔者通过长期全国田野考察,找到了大量的相关实例。例如,基督宗教音乐与联合国非遗项目古琴艺术、昆曲音乐的交汇,在多种基督宗教歌曲谱本当中有体现。又如,基督宗教音乐与国家级非遗项目诗词吟诵调、北方民间笙管乐的融合,这些多归功于中国传统音乐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再如,运用美声唱法的云贵大花苗基督教四声部合唱,以及曾获世界合唱节大奖的少数民族教会合唱团运用原生态唱法的傈僳族基督教四声部合唱,都以多种风格的文化特色和方式推进了基督宗教的中国化。这些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融合性中国基督宗教音乐,不仅激发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更彰显了中华文化亲仁善邻、温润仁美的精神。因此,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有据可依、有底可托的。
基督宗教音乐的中国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性,也充分说明宗教中国化必须立足于当下处境,扎根于中国文化,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供了小切口的实践路径。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