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光胜
浅析
道教崇俭思想的内涵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历来倡导节俭、朴素的生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自认为有三件最宝贵的东西,其中第二件就是俭。在道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崇俭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并在道教戒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少私寡欲”的生活准则
道教以老子的崇俭抑奢、少私寡欲思想作为教徒的生活准则,并上升到道德层面。
《道德经》第十九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希望人们减少欲望,过一种俭朴的生活。《道德经》中对“朴”的描述共有六章,分别是第十五、十九、二十八、三十二、三十七、五十七章,在这里“朴”当作质朴、简洁、朴素解。老子认为“俭故能广”,只要人们坚持节俭,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裕;执政者坚持节俭,国家就会越来越富足。如果“舍其且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不能节俭而一心想扩大,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把当时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统治者视为盗魁贼首,主张“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即去掉过分的贪求和过度的奢华。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还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重要命题。所谓“啬”,即是简朴、节约之意。老子认为,只有以“啬”这一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从长生久视的追求出发,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崇俭抑奢、少私寡欲的理念与人的健康长寿紧密联系,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第十二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短命而终,也是“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经》第五十章),即过分奉养的结果。
历史上的高道以节俭为道士修行的要务,并对“少私寡欲”多有阐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说,学道之士不能贪图世俗的任何事物,要“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学仙之人必须)“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直接反对大修道观,表示“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所作所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长春真人丘处机每每告诫道众:“每一衣一食,不过而用之。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他本人更是“日止一食,门人供送者,唯许米面,虽茶果饼饵,辄被苛责”。
二、“知足之足”的人生态度
道教的幸福观倡导知足、淡泊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顺应自然、清静自心,安于俭朴的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不是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第四十六章又再次强调“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认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知足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还提出了“知足者富”的思想,意思是知足的人是富有的。老子将知足看作是最大的财富,引申来说,知足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风浪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客观地认识和判断自己的人生目标,静待机遇,获意外之福。
《道德经》提倡的“知足之足”的理念得到后代道士的进一步阐发。葛洪说:“祸莫大于无足,福或厚乎知止”,意思是一个人若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懂知足,最终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相比之下,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能安贫乐道地生活,福寿绵绵。唐代道士杜光庭在诠释《道德经》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时称:“夫罪之兴祸,皆起于身,身之恶,由于心想。故身、心、口为三业焉。三业之中,共生十恶。十恶之内,贪罪欲深,故生死纷争,皆因贪故。贪者,心业之一也。”
道教将“知足之足”的人生态度与修道成仙的理想结合起来,葛洪称之为“真知足”,即“知足者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纡鸾龙之翼于细介之伍,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褴褛带索,不以贸龙章之炜晔也;负步杖荚,不以易结驷之络绎也。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改;沈灵甲于玄渊,以违钻灼之灾。洞息知止,无往不足。”若以这种“真知足”的心态来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就能获得“知天乐命,何忧何畏;安时处顺,何怨何尤”的幸福感。
三、“当行节俭”的戒律要求
“崇俭”思想得到历代道人的发扬,他们以俭治教,将其落实到道教的戒律中,《初真十戒》的“当行俭约”为最清晰的表述。
此外,道教戒律、科仪文书里还有很多推崇俭约的内容。如《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以贪欲、嫉妒、诽谤三者为不畏之事,并在戒律中明确规定了关于贪欲的戒条,如“不得贪财利货”“不得杀生贪味”“不得贪求无厌”“不得贪嗔痴狠”“不得贪惜财贿”“不得贪惜珍宝,弗肯施散”等。另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一所载十戒中第八戒也是“无忘俭约”,并解释说:“凡所衣服食用,当知皆是元始祖炁化生。灰水荡秽,不用修饰;粟麦充饥,不用珍疱”。《玄门十事威仪》也要求在使用诸物时“皆须俭约而已,补得等闲费用”。
道教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发展、变革都是以制订新戒律为主要标志的,如王重阳创全真教制《重阳立教十五论》。新戒律中大都含有力行俭约的思想,如《重阳立教十五论》“盖造”节中称道观“遮形”即可。
清初全真中兴之师王常月将道教关于节俭的主张作为全真戒律,列入其著名的三坛大戒,如《初真十戒》第七戒:“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中极戒》第三十戒:“不得多积财物,不思散施”;《天仙戒》中也将“绝色声法”作为“观慧增益数十事不可称量”之法。
全真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针对当时道教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一部规诫著作《道门十规》,其中第三规强调“坐圜守静”。所谓“坐圜”,指静室;“守静”即内炼修持。要求道士抵御尘世的繁杂,修身炼性。而第六规“住持领袖”则是专门针对道门领袖而言的,其内容包括担任住持领袖的条件、推举选拔的原则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慈仁俭约,德量含弘,规矩公正”。
一直以来,道教倡导清静庄严、朴素节俭,反对贪大求奢、追求排场的崇俭思想,对于道教宫观的修建、道教活动的开展和道众的学修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道教崇俭思想还是提升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有效应对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有益资源,应深入挖掘阐释,与时俱进发展和丰富,并持续弘扬传承下去。
(作者为民政职业大学教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