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教文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来源:     时间:2024-05-06 14:38:32     【字体:
 

    【编者按】根据“介绍宗教文化知识”的办刊职责,《中国宗教》杂志一直设有“文化”栏目,陆续刊登宗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即日起,“微言宗教”公众号将陆续转发,以飨读者。

道教文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王秋雁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道教人士也与之诗词唱和,创作了众多道教文学作品,尤其是南宋时新道派迭出,道教理论更为伦理化,在道教文学创作上也有深刻体现,由此成就了宋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一、道教文学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文学属于一个独特的文化与审美现象,是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道教文学既是道教文化独特而重要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学艺术风格与主要体式的呈现。入宋以后,道教文学随着道教文化的勃兴和文学艺术的繁荣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道藏》中就收录了大量宋代的文学性文献,包含了诗歌、词、小说、文赋、戏曲等传统文学题材与文献,并且以仙歌、仙传为主,有非常鲜明的道教文学色彩;而且有张伯端、白玉蟾等高道大德,在道教文学创作上卓然有成,引领一代文学风尚。例如,张伯端采用文学隐喻性的隐语,创作了大量以丹经歌诀为标志性的道教文学。白玉蟾的《海琼白真人集》以及数种《悟真篇》注疏,都是典型的道教文学著作,在整个道教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宋代的斋醮科仪文献非常丰富,这些科仪文献蕴涵很多文学品类,其中表奏、赞颂等大多为诗歌和韵文,一般清幽含蓄,而对神仙世界描写则不免奇谲瑰丽;谱录和记传大多为传记和故事,偏重于描写神仙和高道非凡的法力、神奇的遭遇及修炼时的艰难经历,有着丰富的文学因素。

    其次,道教丛书没有收录的两宋道教的文学作品(称为“藏外文学”)其风格总体而言飘逸空灵,数量多,文学水平高,在文学史上影响也大。例如,《全宋文》就有很多道教文学作品,主要由道教斋醮章表、祝文、青词、宫观碑铭等文体组成。而《全宋词》中的道士词作,主要有张伯端等人的作品,而且有多个始于宋代的词牌与道教文化关系密切,如《聒龙谣》始自朱敦儒游仙词《聒龙谣》,《鹊桥仙》始自欧阳修咏牛郎织女,《法驾导引》始于宋代神仙故事,《步子令》始于宋赐高丽乐曲。

    二、道教文学在宋代形成了成熟的文体门类

    在宋代,道教文学形成了众多成熟的文体门类,比较典型的代表有道教诗词、道赋、道教青词以及道教小说等,它们既构建起了宋代道教文学的艺术结构,也丰富和拓展了宋代文学。

    “道教诗词”是宋代道教文学的主要代表,根据题材的不同,宋代道教诗词主要包括丹术诗词(反映道教修炼文化的文学形式,主要描摹丹术修炼的过程以及道教徒的宗教体验与审美感受,在内容上体现了道教以术显道、道术合一的独特文化内涵)、游仙诗词(通过刻画神仙境界与神人形象来抒发神仙漫游之情的道教诗词)、山水诗词(在刻画自然山水时表达慕道、向道之情,反映道家道教特有的审美观念)以及宫观诗词(以宫观和道人的活动为中心,描绘道教宫观景致,反映道教生活)。“道教诗词”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文学主流的创作趣向。

    “青词”是道教斋醮时向神仙所上的奏章,因在青藤纸上书写朱字而得名,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骈文,间有诗体。青词在《全宋文》的道教文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作者大多并非道士,而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这也提高了青词的文学水平。

    在宋代,“道教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类别。宋代罗烨《醉翁谈录》中,将小说分为八目,其中就有“神仙”目。宋代道教小说文献主要见于各种道经、类书、丛书及笔记、话本类作品。例如,张君房《云笈七》是《大宋天宫宝藏》的缩编,中间就有很多北宋时期的道教故事;李的《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的总集,很多是神仙方士故事,它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为清代《聊斋志异》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太平御览·道部》中仙传、笔记类作品也有部分载录;曾编辑的宋代笔记小说总集《类说》一书中,有很多道教小说文献。

    至于各种“仙歌道曲”,在宋代更是极为流行。张商英编辑的《金斋三洞赞咏仪》,就收录了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所作的《步虚词》《玉清乐》《太清乐》《白鹤词》等数十首,可见当时创作此类作品是很多的。而缘起于仙歌道曲的“道情”在宋代也开始出现,不仅流传于民间,而且受到宫廷的欢迎。(詹石窗:《道教与戏剧》)这种宋代新出现的文体,丰富了两宋道教小说的体式与内容。

    三、道教文化影响了宋代文学的美学思想

    道教文化对于宋代文学的影响很深。在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审美文化的影响之下,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隐逸和崇道的风气十分盛行,士林风习与文人审美意识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道教精神的意蕴。许多宋代著名文人并未受入道,但是他们与道士交友唱和往来,创作了大量蕴含道教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文学作品,流露出对道教以及长生久视的羡慕与企盼,表达了浓郁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

    道教文化对于宋代文学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隐逸的志趣。隐逸是道教“致虚守静”思想的体现,表现为在山水自然之间寻得乐趣,享受陶然忘世的审美生活。例如,以“梅妻鹤子”的雅士风范闻名的林逋,一生隐居孤山,践行道教山林白云的隐逸情怀,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隐逸志趣,体现了道教的审美旨归。

    2. 恬淡自然的审美趣味。道教主静,因此以清淡无为的审美来展现其宁静简朴的境界。恬淡、简远、清虚、自然,是宋代文学作品突出的风格特点。例如,出身崇道世家的周邦彦,崇尚素雅清新,纯净自然,因而词中“清”“净”等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在诗词创作中,往往通过对道教神仙幻境甚至是道教仙子的描写,来体现其主“清”的审美追求。

    3. 乐生与豁达的审美情怀。道教“重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生”诠“道”,以“生”为美的思想。宋代文学作品对此有着重要的体现。例如,苏轼的文学作品就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礼赞,体现了豁达、闲适、快乐的审美情怀。又如,自小慕道的黄庭坚的诗歌中,生动体现了荣辱不拘、自得无碍的审美心境。

    四、道教影响了宋代文学的创作思想

    宋代文学呈现出内省、内敛、内倾的时代特色,富于理趣的意味,其尚意、重写心且重人文意象,表现出厚重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其审美角度普遍从外在的物质世界退回到了内心,在这一点上,宋代文学与道教文化十分契合。

    因此,道教的修炼思想对于宋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例如,宋代道教的修炼思想与宋代文学的创作思想都强调对于“心性”的炼养,而且把“心性”炼养的境界共同指向了“虚静与恬淡”。宋代道教的修炼思想,强调“神恬则性静,性静则心和,心和则纯素之道可守”“默心修炼,静意保持”以及“只为虚心要识心”。(张伯端:《悟真篇》)宋代文人在创作中,对此加以吸收,提倡“极养心,使纯静。”(黄庭坚:《与济川侄》)“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与道教文化也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道教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可以发现宋代道教与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将宗教、文学、美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对道教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补充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