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低调
一生只专注于核武器研究这一件事
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
最晚被解密的一位
他就是朱光亚
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亚逝世
享年87岁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正是25岁的朱光亚。
图:1950年3月18日《留美学生通讯》
早在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实验核物理。
图:朱光亚在美国学习时的留影
留学期间,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教授常夸奖他的考卷工整,“看起来是享受”。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图:青年朱光亚
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在青海开工建设。朱光亚等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
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中国的核研究稳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销毁图纸。具有极高核物理研究造诣的朱光亚迎难而上,成为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
1962年,朱光亚起草了两份报告来制定原子弹研究规划,目的是保证中国在两年内成功爆炸原子弹。在朱光亚的统筹安排以及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原子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
1964年9月29日,朱光亚通过专线用密语向北京报告:老邱已上轿。这就意味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非核部件已经乘坐专列秘密前往罗布泊。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中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30多次亲临现场。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图: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1994年,朱光亚成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渐渐为人们所知。
这么多年来,写朱光亚的文章很少。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曾回忆,父亲常说一句话:“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7岁。如今,那颗遥挂在天际的“朱光亚星”成为了人们对这位核事业开拓者永久的追忆和思念!
今天
向“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致敬
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共青团中央公众号